每一个“她”都了不起

疾控女卫士 为生命护航

来源: 十堰市疾控中心-健康十堰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3-03-10     |     [      ]

日前,2022年度湖北省三八红旗集体获奖名单公布,十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检验科获此殊荣。在十堰市疾控中心,女职工占据50%以上,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她们逆行而上、负重前行,用柔弱的肩膀扛起防疫大旗。生活中,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工作中,她们是追捕病毒的猎手、是守护健康的天使,今天让我们走进十堰市疾控中心,一起聆听她们的故事。


她是火眼金睛的“福尔摩斯”

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单日核酸检测样本3000余份……这是在2022年十堰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病毒检测实验室“娘子军”们创下的纪录。

病毒检测实验室中女职工占了绝大多数,这支平均年纪30多岁的“娘子军”在疫情期间开启了“白加黑”工作模式。

2022年10月11日上午9时,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夜班组刚离开,白班组就无缝衔接上了,病毒采样管、专用运送桶、特制金属安全箱,层层包裹之后,新一批样本被运送于此,接受检测。这里,是外来人员的“禁区”。“张湾区采集的样本正送来,做好准备。”十堰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病毒检测实验室负责人汪倩在接到消息后和同事立即着手准备,仪器、设备、检测试剂,每一步都细心确认。裂解、核酸提取、加入扩增试剂、进行PCR扩增。“每次检测完成后,整个人就跟从桑拿房里出来一样,耳朵和鼻梁受压淤血,脸上留下的都是护目镜和口罩的深深勒痕。”汪倩说道。

为了更快的完成既定任务,实验室的工作一刻不停。“到了饭点也是轮流上,大家就在办公室吃饭,再用最短的时间换上防护服进入实验室继续工作。”汪倩告诉记者,即使下了班,同事们也是住在单位附近的酒店。“我们最长有2周没能回家。”

她是食品安全的“鉴定者”

2022年7月的一天,十堰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内,33岁的李艳丽正和同事们一起进行鉴定工作。“当时因为武汉在常规外环境监测中检出了霍乱弧菌,因此我们要对相关样本进行检测。”李艳丽所在的部室主要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在接到任务后,李艳丽所在的部室收到了十堰市4个区的170个样品。“我们要针对每一份样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每一份样品从开始到完成检测需要3到5天。”李艳丽上班已经8年了,每天都在和细菌“打交道”。采样、鉴定、数据上报……这就是她的日常工作。从走进实验室到检出结果及溯源分析,至少需要2周时间。“我们这是真正的在和细菌共存。”李艳丽笑着说道,实验室是无菌操作,每一步都关乎着最终结果,这也就要求检验员格外认真。“进去一次就会很久才能出来,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可我也不觉得辛苦,早已习惯了。”李艳丽说道。

“每个样本要配上不同的试剂,有些样本仅培养就需要将近10天。”虽然工作很繁琐,但李艳丽却乐在其中。“这份工作关乎着市民的健康,做起来也感觉意义非凡。”


她是检验室里的“排头兵”

检验科理化检测实验室主任技师崔泓今年56岁,别看她年纪大,但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

2022年11月底,理化室收到了来自十堰城区的50份水样,而她和同事们需要做的就是检测这些样本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穿上工作服,崔泓和6个同事就进入了实验室。为了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所有检测工作,她们在半个月里加班加点。

“晚上不敢早走,早上要尽早来,虽然是仪器在检测,但我们需要操作仪器。”崔泓介绍,理化室的仪器是整个中心最多的,小到称重的天平大到等离子发射光谱,所有仪器都需要熟练掌握。“设备要提前12小时开机准备,操作时不能有丝毫马虎,仪器运行期间也需要专人监护。”只要是有任务的日子,崔泓总是在加班的“第一线”。尽管她是部室中年纪最大的职工,但她从没有叫苦叫累。“我既然还能继续工作,那就得在这行干下去。”在理化室待了30多年,崔泓早已习惯了和机器在一起的日子。

她是与时间赛跑的“侦察兵”

“专业、担当、能吃苦”是同事对胡月异的一致评价。作为90后的疾控新兵,胡月异一入职就参加了新冠防控狙击战。“我上班第一年的新年就是在单位值班室过的,感觉很有纪念意义。”胡月异说道。

在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年轻的胡月异迅速成长为疫情协查信息组的得力骨干。在密切接触者协查的岗位上,尽管没有像应急处置组、消杀组、采样组那样冲锋在疫情战场第一线,但信息协查组必须第一时间转办、追踪、排查每一个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确保不误一刻、不漏一人。“我们就是要与时间赛跑,每管控一名风险人员,就保护了一群人的健康”。24小时值班、保持高度敏感性是协查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每天要打上百个电话,协查数据统计截点也是在每日24点,等完成所有工作都已经是凌晨2点之后了。”“快”处置、“零”失误是她对自己工作要求。伴随着三年艰难的抗疫时光,胡月异也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妈妈,而在怀孕到生产的整个时期,她始终坚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她是保卫健康的“监测员”

曾任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流调信息组组长的宋晓佳,在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整体工作并未因此而轻松,反而责任更加重大。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监测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社区监测、医疗机构哨点监测、病例监测、病原变异监测,对感染情况、新冠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实施跟踪监测。若发现新的病毒变异株,要迅速预警、开展调查处置,防止因新的变异株引发新疫情”。宋晓佳说道。每周要对监测结果进行收集、分析、会商、研判,形成周报,每月要对整体疫情形势进行风险评估和研判,及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宋晓佳所在的急传科共有5名职工,其中4名都是女职工。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只是急传科承担的其中一项疾病监测任务,除此之外还要开展流感、禽流感、诺如病毒病、手足口病、疟疾等26种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监测。


“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巡查、登记、总结、分析和报送数据,每天和海量的数字打交道,需要更强的敏锐性。”宋晓佳说道。“只有将监测预警工作做到前面,才能提前介入处置,有效避免出现疫情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的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她们也用专业、敬业守护着十堰人的健康。

她们仅仅是疾控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从2002年十堰疾控成立至今的20个春秋里,在各级部门重视、支持下,在上级妇联组织的有力指导下,在市疾控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巾帼疾控卫士们坚守在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防控、监测检验、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等各个岗位上,与全体疾控卫士一道默默守护着车城的健康安全。




无论是从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2012年抗洪救灾到防止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扩散,阻挡埃博拉、MERS的输入传播,还是新冠防控狙击战,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传染病事件袭来,十堰疾控人都冲锋向前,本能地用身体挡在最前面,团结一心,与病魔誓死鏖战,成为最早抵达现场、而最后撤离的人。